贵州:公路通到家门口 农民欢喜产业兴
来源:中国公路网
赤水市官渡镇仙鹤村有村组公路18公里,常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
数据快闪
2018年,贵州——
完成“组组通”硬化路5.1万公里
98%的村民组通硬化路
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6845公里
88个县(市、区)建设完成“通村村”调度中心
山乡巨变,交通先行。
站在水城县顺场乡营盘村海拔2300多米的米箩坡大山上眺望,“组组通”公路两旁遍布蔬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运输农产品的货车来来往往。
过去,营盘村没有通组公路,村民发展产业有心无力,主要靠种土豆、玉米来获取微薄收入。如今,新修的“组组通”公路一直延伸到营盘村屯上二组,打通了当地农产品的出山之路。
路通了,农村才能振兴。2017年,我省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基本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题。紧接着,我省马不停蹄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聚力打通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推广应用“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农村客运”模式,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好更快更优的出行服务。
一年多来,我省累计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75万公里,全省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率提升至98%以上;“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实现县县全覆盖。
“组组通”打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农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2017年8月,我省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省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的目标。
省委、省政府找准致贫穷根,果断决策,将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放在“四场硬仗”“七大战役”之首,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
“实施‘组组通’工程前,很多偏远山村的农民群众不敢相信公路还能修到自己家门口。”省公路局局长张胤说,省委、省政府领导坚强有力,各地各部门齐心合力,“组组通”工程建设快马加鞭,进展快速。短短一年多时间,全省就实现了98%村民组硬化路通畅。
在《贵州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方案》主体框架下,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贵州省通组公路建管养实施细则》、建设工程技术导则、简易施工图设计范本、建设工程标准设计图集等5个规范性配套文件,形成“1+N”个政策体系。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协调力度,为“组组通”公路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前期工作时限,积极支持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形成了“省级指导、市州统筹、县区主责、乡镇实施、村民参与、多方协作、各方监督”攻坚决战合力。
2017年12月28日,从江县加勉乡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组组通”。全乡23条通组路、15条产业路全部联通。
“以前,咱们这里因为不通路,村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信息也进不来,现在路终于修通了,感谢党和政府!”加勉乡加模村村主任吴老和激动地说。
农村“组组通”公路建成后,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更有力促进农民群众的创业致富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通村村”开启农村出行新方式
路通了,就要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在全力建设“组组通”农村硬化路的同时,我省积极探索智慧交通建设。2017年6月,省交通运输厅投入3500万元用于“通村村”平台建设,并在雷山县开展试点工作。
“以前出门,只能等过往的顺路班车,要不搭‘黑车’。现在好了,手机上一点,车子来的时间就晓得了。”家住雷山县大塘镇小河村的赵青美通过“通村村”APP,实现了公交即时查询、预约乘坐。
赵青美所使用的APP,是“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的应用端。通过该平台,农民群众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班车查询与预约,具有在线包车、在线购票、电话热线、农村物流、学生定制班车等功能。该平台由智能指挥平台、手机APP移动端和公交车、班线车、出租车、客运站等服务实体构成。
“以前,娃娃放学后,我们都要去接,很耽搁干活。现在在家门口等就可以了,有车把孩子送到家。”雷山县大塘镇村民王珍高兴地说。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县县全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建设完成“通村村”调度中心,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5万人,注册客运公司700余家,累计产生出行订单3万单,累计服务30余万人次。
打造农村出行的“贵州样板”
“目前全省除毕节市外,其他市州已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的目标,今年3月底前,毕节地区也将完成通组硬化路建设任务。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目标任务将提前一年完成!”全国人大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卫东说,“组组通”硬化路已成为当前农村老百姓获得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民生项目。
“可以说,我们在农村出行上打造出了‘贵州样板’,包括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和‘通村村’平台建设两个部分。全省农村群众出行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全省农村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愿望。”高卫东说。
高卫东表示,2018年,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省建成通组硬化路5.1万公里,占全部建设任务的60%以上;交通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6845公里,占全省总规模的84%;实现“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县县全覆盖,为下阶段乡村振兴提供交通支持。
在交通运输部出台的《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中,贵州“通村村”平台被明确为全国推广项目,并要求2020年在全国农村客运示范县和大部分县(市)普遍应用。
“‘通村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解决农村百姓出行难、货物进出村难的一站式、多元化、安全高效的智慧交通服务平台。”贵州智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通村村”创始人兼CEO罗永安介绍,通过搭建一张覆盖全国乡村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网,将县、乡、村连接起来,以交通为纽带,更好地服务于“通村行”“通村买”“通村卖”等各种乡村需求,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支撑。
公路通,百业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渐渐成为历史,愈发完善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正在深刻改变贵州山区农村碎片化的地理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条条大道让广大农村群众奔向小康路、幸福路。
凝聚磅礴力量 夺取决战胜利
完善社区治理 共筑幸福和谐家园 ——四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本报评论员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共筑幸福和谐家园尤为重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上百万搬迁群众从大山中走出来,进入城镇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扎实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因地制宜,通过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实现强基固本,让群众搬进新家后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首先要合理设置管理单元。全省各地安置点大小不同、规模各异,在对社区机构进行设置时,是设立街道办事处,还是设立社区居委会由所在乡镇(街道)进行管理,就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考虑安置地的城市规划、建设规模、发展空间、社会管理等因素,必要时适当调整安置点周边行政区划,以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和发展,同时促进搬迁群众和安置地原有群众尽快实现社会融合。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还要合理设置管理机构。搬入新家是要让大家越搬越好,要让他们有可学技能之地、有可就业之岗位,对社区尽快熟悉、让“陌生感”迅速消退,搬迁群众便能定下心来、安下身来。在设置机构时就要特别注意强化就业培训、产业发展、社会事务和治安管理等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也可在重点迁出地的乡镇抽调熟悉情况的干部,到安置地联合办公,共同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对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覆盖到各安置点,为群众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提高服务实效。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要注重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搬迁群众而言,虽是需“离开故土”,却不是“客居他乡”,而是要在更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地方构筑属于自己的新家园,搬入新家的群众皆是“主人翁”。因此,要及时启动安置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推进安置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完善村(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推动居民自治规范化。
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要注重建立健全治安防控机制。根据安置点规模、安置特点和当地治安情况,要在社区合理设置警务室,增强群众“安全感”。同时,要选派政治立场坚定、服务意识强、善作群众工作的干部加强群防群治工作。统筹实施“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做好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安全、和谐、稳定。
构建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化解搬迁群众在新家中遇到的矛盾纠纷,有利于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