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来了 城市近了(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④)

2018-12-07 16:17:58 48

高铁来了 城市近了(改革开放40年·亲历变迁④)

本报记者蒋云龙

《人民日报》( 2018年12月07日   10 版)

image.png

1990年妇女节,高明珍(左七)与同事结伴乘火车出行。
  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上世纪80年代春运景象。
  资料图片

image.png

近日,高明珍(右)乘坐成渝高铁,与乘务员交谈。
  胡亚飞摄(人民视觉)

image.png

         高明珍今年59岁了,大家还是叫她高二姐。拿起这张泛黄的照片,就像是拿起一把通向记忆深处的钥匙。她谈起过往,滔滔不绝。

  “那是1990年的妇女节,我们女职工结伴去鹅岭公园,当时可算是进城呢。”高明珍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篷车(绿皮火车),觉得稀奇,那时候,这可是重庆周边居民出行最时髦的交通工具之一。

  当时,高明珍在重庆小南海车站工作,这是川黔铁路和成渝铁路的交接处。沿线的农民提着鸡鸭、背着菜篓,甚至赶着自家的猪,涌上这样的大篷车。他们要带着这些农副产品上重庆换钱,买回孩子的铅笔、女人的发卡、油盐酱醋等必需品,然后再次挤上大篷车,带回给翘首以盼的家人。

  “80年代嘛,改革开放了,农民粮食够吃了。铁路沿线的乡亲脑子活,坐着火车干起了买卖,那个时候算是很滋润的了。”高明珍说,大篷车的座位不多,就是为了方便这些乘客,让他们能放得下自家的山货。但是谈起那时候火车里的味道,高明珍笑着摇了摇头。

  “为啥不坐大巴呢?味道好一些,高速公路也挺方便啊。”刚上大一的侄女儿听着新奇,却有了疑惑。

  “那时候哪有高速公路啊。”高明珍说,曾经的重庆,山高路远,从最偏远的城口县城到重庆,坐汽车得两天多。现在距主城车程一个小时的长寿区,当时得坐船,在长江里逆流而上需要一整个晚上。

  当时在重庆周边区县里,有铁路的是最方便的,其次是江边的,有船也还算方便。没有铁路没有船的地方,经常得翻山越岭,对前两者羡慕得眼睛都红了。高明珍说:“我们的小火车站,当时都没有什么公共交通过来。我记忆里,自己都没坐过公共汽车。”

  1995年,高二姐要上成都。“很激动啊,铁路的快车,从重庆到成都,只用10多个小时,睡一觉就到了。”高明珍说,也是在不知不觉间,K字头的快车开始多起来了,“大篷车”越来越少了,农户也不需要带着鸡鸭鹅菜去重庆市区卖了,大多数人都出门打工,找到了新的营生。

  也就是在之前的一年,1994年10月28日,沪蓉高速上桥至桑家坡段(成渝高速路重庆段)建成并开通试运行;全长114.2公里,途经璧山、江津、永川、荣昌等区县。结束了重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这之后,似乎墙上的钟摆就一下子被人调快了,时光步履飞快。

  “昨天小汽车还是个稀罕物,今天好像是变成了必需品。如果不是去特别远的地方,大家好像都不爱坐火车了。”高明珍说。

  2006年,成遂渝铁路通车,成渝间开行城际双层列车,成渝两地运行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半小时。

  “有点不可思议呢,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一下子变得这么近了。”高明珍说。但是很快,城际列车就落伍了,因为她到东部地区开了眼界。

  “大概10年前,我回浙江老家,从温州到杭州,专门坐了动车。当时真是开心啊。又快又舒适。”高明珍说,回单位,她跟同事们还炫耀了好久。

  没过多久,2009年,重庆和成都间就开行了“和谐号”动车组,2015年,成渝高铁也投入运营,成渝之间,只要1个半小时了。

  就在不久前,高二姐去成都了,她这次专门选择了坐高铁。“高铁时代,这些城市好像在互相靠近,到成都才一个半小时,几十年前,我从小南海车站到重庆,都要一个小时呢。”高明珍感慨。

  2016年,兰渝铁路通车,连接了重庆与西北、欧陆。同年底,渝万铁路通车,让三峡库区正式通过动车连接重庆。2018年,渝贵铁路通车,打通了重庆南下至珠三角地区的快捷通道……

  曾经山高路远的山城,如今条条铁路通远方,交通枢纽地位将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慢车越来越少了,我们老朋友之间也约过一起坐慢车旅游,但确实没有高铁舒服。”高明珍说,“后来我们就约好了,现在中欧班列货运开通了,以后要是开通了高铁,我们一起乘高铁,坐到欧洲去。”

  版式设计:沈亦伶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