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独龙江族走向新时代——独龙江公路建设改造回顾

2018-10-31 11:22:09 57

在全国396万公里的农村公路中,有一条全长79公里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公路,却承载着一个全国特少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这在整个中国的农村公路中实属罕见,这就是通往全国唯一独龙族聚居地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江公路。

独龙江乡位于中缅边境的滇藏交界处,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独龙江犹如一条永不疲倦的碧色巨龙,自北向南咆哮而过,中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就在江两岸繁衍生息。独龙族现有人口5800多人,其中有5500多人居住在独龙江河谷地带,一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福贡、维西,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高山峡谷将独龙江乡通往外界的道路分割的支离破碎,因此独龙族人民长期以来与世隔绝。

最后的马帮

1965年,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建成,成为独龙族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每年赶在大雪封山前,县里的国营马帮运输队就要往独龙江驮运过冬物资,来回一趟需要10天,最多时一天有500多匹马负重穿行于深山密林中,这支国营马帮队一直运行到1999年,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马帮”。

为了改变马帮和行人在途中靠天然树洞或者岩穴歇宿的状况,使背运物资的人和赶马帮的人安全翻越高黎贡山,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上建立了“东哨房、西哨房、其期、三队”四个歇宿点(转运站),以储放物资或遇恶劣天气时躲避风雪和留宿。这条通往独龙江的人马驿道,沿途需要翻山越岭,积雪、沼泽、蚊子、毒蛇、蚂蟥以及不计其数的大小溪流一路伴随,异常艰苦。枯枝败叶和累死的马尸散发出来的气味奇臭无比,因此,赶马人都要备上口罩。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年的6月,山上的雪刚刚解冻,这支国营马帮运输队便开始了艰难困苦、生死难料的行程。一个月后,开始进入雨季,这是马帮运输最为残酷和艰苦的季节,也是马匹大量生病或者累死的恐怖季节,直到十二月大雪把人马驿道完全封闭后,马帮才可以得到修整。由于山路崎岖,加上超长的运输距离、大量负重、有限的安全运输期和紧急繁重的运输任务量,使骡马常常负重不堪,平均每年因此累死、病死或者摔下山崖的马在80匹以上,因此,这是一条用白森森的马骨头铺就的生命线,更是一条必须随时准备着与死神搏斗的死亡之路,时刻考验着人和马的意志力……

1985年开始,马帮队实行承包制,对每匹骡马包括名称、年龄、毛色、健康状况、折价等进行一一登记注册,一旦死亡,赶马人需以马尾巴作凭证,报告县民运站(运管所),经过查对核实,分清责任,给予赔偿,实行承包制后极大地调动了赶马人的积极性,仅1995年,1000匹骡马完成了2939吨的货运量。

冒着生命危险,常年奔波于贡山县城茨开镇至独龙江乡的这支国营马帮运输线,是独龙族群众和驻地官兵的生命线,马帮以它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独龙族群众和驻地官兵的深深牵挂和真挚关怀,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的最生动的体现,演绎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更铸就了一座座民族团结平等的丰碑!

1997年,受中央电视台的委托,云南电视台的郝跃骏以独龙江马帮运输队为题材,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该片先后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一等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响纪录片等大奖,入选第十一届阿姆斯特丹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等国际影展,反响巨大,影响深远。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马,成为人类负荷力最强、为主人效劳最忠诚的运载工具。在云南,“山间铃响马帮来”,成为与外界联系、交换商品的高原文化,锻造了“马帮精神”,而独龙江马帮更多的是支撑起了整个独龙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历史重任……

世纪末圆筑路梦

“千年苦寻出关道,世纪末圆筑路”。

1995年国庆节这一天,独龙族世世代代盼望的独龙江公路正式开工,整个独龙江沸腾了,居住在独龙江畔的4100多独龙族同胞,每家派出一个代表从分散在独龙江流域的村村寨寨,自发汇集在乡政府所在地——巴坡,通过电话线传来的信号,了解山外正在举行的开工典礼盛况,而此时的贡山县城更是沉浸在欢乐的喜悦之中,人们身着盛装敲着芒锣,用独龙族传统的剽牛活动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有人曾经有这样的疑问:给这么一个总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偏远乡村,修建一条投资上亿元的公路,是否值得呢?怒江贫困程度如此之深,贫困人口如此之多,是不是把修独龙江公路的钱,用在其他地方更好呢?修建独龙江公路究竟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呢?

对此,曾经多次深入怒江调研交通扶贫工作的交通部原副部长李居昌的一番话,就是对这种疑问最有力的回答。他说:“从经济发展来讲,从民族团结来讲,从独龙族将来讲,迫切需要这条路。路要是不通,你想要叫它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部党组研究决定,要坚决把这条路打通,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需要多少投资,也要把这条路打通。因为这解决的是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

而今,20多年后独龙江乡和独龙族人民阔步走进新时代幸福生活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远见卓识的重大历史抉择啊!

正是基于这样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交通部、云南省交通厅带着党和国家对独龙族人民的关心和厚爱,担起了这个伟大的历史责任。

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龙江公路沿线经过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海拔山区,地理和气候环境十分恶劣,这里雨水、坟子、蚂蝗和毒蛇特别多,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而且,为了保护好公路沿线植被和自然风光,便于通公路后发展独龙江流域的旅游业,施工队伍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完全靠人的双手铸就了这座独龙族人民心中的丰碑。

1999年9月9日,独龙江公路提前一个月全线贯通,千年来与世隔绝的独龙族人民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在自家门口第一次亲眼看见了汽车,男女老少纷纷争着要摸一摸这个“铁牛”的身子。时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李居昌、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牛绍尧等领导亲自为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仪式剪了彩,一个民族没有公路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交通扶贫”为一个民族走向新世纪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台阶!

独龙族人民有一则优美的传说:远古时代,世代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人民是有一把天梯的,后来老鼠与人类争食,老鼠将天梯啃断,人们跌进了贫困的深渊。而今,独龙族人民说:“交通扶贫”再将这个天梯立起来了!

“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独龙江公路在建设初期大量使用了木桥、木涵、木挡墙,这些结构承载能力低,抗灾能力弱,运行多年,木质腐烂,损毁严重,安全隐患点较多,特别是高黎贡山黑普坡罗隧道两端各约12公里,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大雪封山,道路无法通行。

为了让独龙族人民的这个天梯更加稳固、安全和通畅,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实施“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重大决策中,把独龙江公路改造改造列为优先重点项目。2010年,总投资7.8亿元的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启动,新建6.68公里独龙江隧道穿越高黎贡山,使改造后的独龙江公路从原来的96.2公里缩短为79.982公里,2014年道路改建工程全部完工,2015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所有附属工程顺利完成,彻底结束了半年雪封山的历史,独龙江公路从此让独龙族人民真正走向了现代文明之路!

独龙江公路,承载着独龙族群众的希望和未来。它像一条灿烂夺目的彩虹,跨越高山峡谷,紧紧连接着山外繁华的世界,也正快速带领着独龙江和独龙族从千年神秘走向开放、包容和富裕的新时代。

独龙江公路改造完成三年多以来,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底,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4959元,比2013年增长93%;彻底结束了不通程控电话、不宽带网络、不通移动4G网络的历史。全乡6个村委会、26个自然村全部通柏油路水泥路并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的目标。独龙族第一次有了纵贯南北、覆盖全乡的电力、通讯网络,第一次有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网点,极大地促进独龙族生产力的发展。独龙江乡孔当已成为一个集观光、科考、探险、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边境旅游小集镇。通过近几年努力,独龙江乡已成为贡山县当之无愧的最漂亮的乡镇,也是云南省颇具特色和魅力的乡镇之一。人居环境大改善。昔日简陋的茅草房、木板房、蔑芭房已被水电入户、卫生整洁、广播电视设施齐全的框架结构安居房取代。一座座整齐有序、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的独龙族新村落拔地而起,“破、旧、脏、乱”的农村形象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独龙江乡已成为贡山县安居工程建设的典范和旅游观光的一张新“名片”。教育、卫生、民政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的建成使用,独龙族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连续五年均保持100%,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均为100%,全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独龙族有了第一个女硕士研究生,独龙族歌手第一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冠军并上了2013年春晚。独龙族有了第一个敬老院,33名独龙族孤寡老人得到集中供养。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原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初具规模,第一次让独龙族同胞有了增收致富产业;孔当旅游集镇、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观景台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为独龙江打造4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龙族群众市场观念、商品意识、积累意识不断增强,融入现代文明步伐不断加快,独龙族群众从封闭、保守、落后的民族直过区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天地,充分展现出了独龙族同胞自强不息、人心思富、蓬勃向上、永记党恩的民族精神风貌。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